勞務工人“刷臉上下班”、VR(虛擬現實)沉浸式安全教育、工地現場可視化管理……對于云南省昆明市五華區KCWH2012-2/3號地塊建設項目負責人楊杰文來說,從機聲轟鳴、塵土飛揚到實現“耳聰目明”、變被動“監督”為主動“監控”,僅僅用了不到十年的時間。
堅決守住城鄉建設領域安全底線
由于施工現場工程體量大,存在起重吊裝、群塔作業等眾多安全風險,傳統的管控方式很難確保萬無一失。如今施工現場已完全實現了“一點一機”“分級監控”,對電子圍欄、地基與基礎施工、混凝土與模板施工、沉降、吊裝、火災預警等實現動態監測,完成了由智能監控到智能監測的轉變。“現在我的工作強度減輕了不少,但工作效率卻更高了,過去靠喊破嗓子,現在讓數據說話。”楊杰文說。
“從有到優”健全法規保障制度
欲知平直,則必準繩;欲知方圓,則必規矩。
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發布的《“十四五”建筑業發展規劃》明確,“十四五”時期,我國要初步形成建筑業高質量發展體系框架,工程質量安全保障體系基本健全,加速建筑業由大向強轉變。黨的十八大以來,在黨中央、國務院的堅強領導下,住房和城鄉建設部不斷強化頂層設計,提升建筑工程品質,加強安全管控。
創新監管方式提高監管效能
“這枚小小的‘二維碼’就像是一張工地的‘身份證’,有了它可以打通線上、線下施工管理,實現‘數治工地’。”杭州市濱江區住房和城鄉建設局辦公室主任薛建華表示,“平安工地一碼通”將政府監管部門、第三方機構、企業主體對施工現場風險隱患的排查治理信息匯集,形成風險共治,全面推動政府落實監管責任、企業履行主體責任。目前全區21個基坑工程實現“基坑位移、地下水位、支撐軸力”3項核心指標的全時動態監測,279臺塔吊實現對“超重防護、力矩限制、吊機限位裝置”的動態監測,247臺施工升降機實現了“超載、限位、防墜”3個安全裝置安全狀態的實時監測。
科技鑄就安全“防護罩”
在北京智能安保產業基地項目中,一只巡檢機器狗吸引了眾人的目光。這個看起來非常可愛的小家伙有著非常靈活的身手。“它可以代替人工進行工地巡檢,在工人無法到達的區域工作,并能夠通過搭載的AI攝像頭傳回實時畫面。”中建三局第一建設安裝北京公司黨總支書記、總經理陳文林介紹說。除了巡檢機器狗,項目保障質量與安全的智慧手段還有很多。“我們在北京可以通過5G技術遠程控制在武漢的塔機,實現地面室內環境對塔機的遠程集中操控,還建立了‘智能安全帽+AI智能巡檢+5G移動監控’體系,解決復雜施工作業環境中的質量監督檢查問題。”陳文林補充說,“我們自主研發建立了現代化的數智化預制加工廠,集成機電安裝工程的產業化預制與智慧倉儲管理,可實現全自動管道切割、全自動壓槽、智能焊接,極大地提高了施工質量與效率。”
近年來,建筑業錨定創新,升級提速。深基礎施工、超高層建筑模架施工、大跨度滑移技術、多塔連跨大跨徑橋梁施工等重要領域施工技術已躋身世界先進行列;大型地鐵盾構機、大型挖泥船等,打破了國外成套施工設備的壟斷,成為中國地鐵建設、海島吹填等工程的推進利器……一代代建設人攻克了結構安全與抗震、防火、抗風雪災害、超高層及大跨建筑施工等重大技術難題,BIM、綠色建造、裝配式建筑等先進適用技術得到大力推廣,工程建設工業化、信息化、綠色化技術水平明顯提升,建筑抗震性能顯著增強。隨著移動互聯網、物聯網、大數據、VR/AR、人工智能等新技術與安全生產的融合日漸深入,科技為工人系上“安全帶”、為安全管理帶上“防護罩”。如今,信息化、數字化、集成化的發展,使建筑業設計、施工、維護等全產業鏈逐步融合成智能建造體系。這一體系大大提升了建筑業發展的質量和效益,提升了安全工作的可靠性。
跨越十年,變化萬千。黨的十八大以來的十年,是建筑業“舊貌”煥“新顏”的十年,是加速筑牢筑深安全防線的十年,更是不斷改革、不斷創新的十年。行而不輟,履踐致遠。“非凡十年”的成績單彰顯的是中國建造的雄厚實力,奏響了質量安全的澎湃樂章。